close

104人力銀行曾推出一支膾炙人口的廣告,標語是──記住你青春無畏的樣子。

大學畢業自社會系,我們笑稱出社會其實就是「入社會」。那時迄今也已迎接了第二份工作。在新工作開始之際,回首身為社會新鮮人的那兩年,確實是段青春無畏的日子。

在學期間,我從來不曾想過自己要踏上非營利組織這條路。就算有,也是比較傾向於文教基金會的類型,社會福利、社會工作從來不被我考慮,甚至有些被我敵視。

豈料,所有的因緣湊巧,憑著自己對小孩似乎很有緣、退伍時對弟兄的離情依依讓我深感自己適合與人工作這兩點,我還是跨入安置機構做生活輔導員,當一群孩子們的代理家長,兩年下來至少帶過50個孩子吧!

從事這份工作的難處在於,學識與經驗俱乏。學識尚可透過教育訓練、枯燥的空大課程補足;經驗的部分則必須仰賴模仿與學習。對一位教養新手而言,最難之處便在於如何一方面跟孩子培養關係扮白臉,同時一又要扮黑臉教導孩子是非觀念與規矩、要求孩子的言行舉止達到自己或夥伴、機構的目標。

對我而言,培養關係並不難。相較於面對大人或同儕,我對初識的孩子幾乎不太有畏懼或彆扭,所以與孩子一同玩樂、當個玩伴陪伴孩子,對我來講頗自然。但是,要我像同事們一樣,對孩子大聲、一句話喊水會結凍,真的不容易。一方面自己本來就不太兇得出來,二方面總覺得還有別的方式,此外,因為關係不夠,孩子確實就是連好話都不聽。此外,在信任孩子與適時做些防範之間的拉扯,也很不容易。所有的這些猶豫不決,展現出來的就是與孩子或是工作人員的衝突。衝突可大可小,孩子叫囂、痛罵、摔打物品,家常便飯;被同事念、談到凌晨三點、逼著做自己不想要的事、看著夥伴幫自己收拾殘局,也是家常便飯。

即便要模仿前人,我怎麼做就是不順。我真的就是很難跟孩子大小聲,每次督導時總是在高壓與人本兩種取向間不斷徘徊,不斷懷疑。空大的單調教科書之外,自己也只能找許多教養書、親子雜誌,鑽研與孩子的溝通技巧,然後自己不斷的嘗試再調整。學習如何說話才能讓孩子聽得進去,學習如何與孩子溝通以避免無謂的衝突,學習以更超然的立場看待孩子的「問題」。每一種嘗試,都是伴隨挫折,才帶來調整與改變。

工作大約一年半的某個寒假,我們辛苦規劃了兩天一夜的旅程給孩子。臨出門前,孩子各個心情不爽的抗拒出門,同事說:要給他們誘因。我左思右想想不到外出露營相較於在家閒閒沒事會有那些誘因。最後,我只好把自己當誘因。我不斷跟孩子說我們一起出去可以幹嘛幹嘛,比起假日的出遊或訓練可以多玩些什麼什麼……說學逗唱、綵衣娛子。終於,孩子三三兩兩的開始集合了。那時,我知道這趟旅程對我有不同的意義。那發生在我工作瓶頸最深的時候。

漸漸的,又過了幾個月。一個孩子大發雷霆,以他壯牛般的力氣與身軀,整個將木造夾板牆壁撞破,在房內四處大聲嚷嚷。那天雖是上班日,但督導、社工們全部外出。在做好必要但稀少的一些安全準備後,我在役男的陪同與保護下,趁他到處吼叫、作威作福的機會,把他與我一起關在門外。我自己知道這是很大的冒險,他沒有叫囂的觀眾,也沒有可以破壞的物品,他只能面對我,但我夠能力給他我想給的嗎?大約過了三、四十分鐘後,他情緒平復,回到房內。當然每次的輔導目標不同,無法讓他這次心情變好、知道自己錯了後,就能永遠改變他。但我知道,我完成了某些事,且是用自己的方式。

古人看山,會經過三個階段: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見山是山,就是剛開始看,覺得「不過如此」;漸漸看久了,發現山好像有些不一樣,是不是有其他沒注意到的細節、是不是有其他的看法、是不是有其他山可看……從而開始一段辯證、一段嘗試、一段摸索到底甚麼是山的旅程,所以山不像山,自己也覺得怪。等到走完了,看各種山,好像又都是那樣平凡中帶著不平凡的山了。

看山的歷程,人人各異其趣。但我確定,我走出了自己的歷程。用我青春無畏的雙眼與手腳。



記住你青春無畏的樣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oodf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