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之一

記憶已經被定型。高中之於我,已然是個符號化般的印象,陽光、無畏、青春、爛漫,是熟成卻又未爛的年紀。情是什麼、友是什麼?不需特別去想,但卻自然運行不墜。

不斷的尋找。妄想追回那已飛逝的,那陽光、那無畏、那青春、那爛漫,那熟成而未爛的甜美。像是年將就木的老人不斷反芻往事,又像是一種追悼,總之,是重回現實所無法滿足的。也不斷的尋求這種尋找的原因。對男校空間的回味?不是,我其實不喜歡軍隊、消防隊、寺廟、政大宿舍這些雖然也是只有男性的地方。對政大保守的相對反感?不是,公共議題之外我仍然覺得現在有所不足而持續追尋。

實在說不上、想不透。台中一中所賦予我的,太亮、太強、太光鮮、太重太輕太甜美太複雜太多事情太多故事太多喜怒哀樂成長退縮。我想不透,為何自己不斷追尋,那個味道?

之二

相對於過去的定型化,未來卻是模糊的空白。形象是模糊的,顏色是空白的。現在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精確與填補形象及顏色。雖然知道現在作了哪些努力,卻不知道這些努力究竟精確與填補成什麼形象及顏色?這個,叫做循環辯證或套套邏輯或導因為果還是什麼?社會學理論有辦法解釋嗎?

之三

索盡枯腸式的搜尋。一個偷偷觀察已久、最近知道他的秘密的一位男孩。只知道系級在資訊時代並不是很難的搜索條件,所以我仍舊找到了他的FB、照片、姓名、為高中班級拍的畢業短片…這些資訊為瞭解他鋪出了一條大致的路,對滿足想像而言,尚稱足夠;對更進一步瞭解,卻有瓶頸:塗鴉牆上沒張貼什麼、相簿設定高隱私權限、沒有網誌連結、BBS新生自介區甚至根本沒他的文章,連所屬系級的版,也沒一篇文章。兩種可能:有分身帳號,對隱私保護甚高;或是,根本不太接觸網路這些東西。不管答案為何,顯然的他不大需要用我搜尋到的那些屬於他的帳號、版面。資訊時代,不進入網路好像無法與人互動、不與人互動好像就會失去什麼,竟仍承載著各種不同程度的網路參與。我和他,兩個不同的參與度,卻都有自己能掌握的幸福與,某些失落。

之四

陪伴是什麼?心情不好時,多一個人或兩個人或更多,就能分擔憂鬱與不快嗎?緣分是什麼?相遇就代表有緣嗎,既然相遇,我吸到你呼出的氣,為何不能企求更多。能否進一步認識亦表現出那些好感,依賴的也是緣分麼?這個緣分跟那個緣分又是如何不同?我們又有何不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oodf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