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時報再度宣布改版,將會減張、裁員,據稱改走向菁英路線。

其實,中時自從蘋果登台後,斷斷續續的進行幅度不一的改版已經非常多次,每次都宣稱將走向「質報」路線,但每次都以失敗與再一次改版告終,為什麼?因為他始終有一個包袱、一種要衝發行貼近大眾的包袱拉在後面,所以我們還是可以看到,改版後的「質報」仍然會有許多不知為何而放、標題低能聳動的頭版頭條,毫無深度與質感可言,自我定位一直不清不楚。

這一次,據說將裁員近半,痛下決心,能否毫無包袱的放膽一試?

依照中國時報今日刊登的啟事(很抱歉,我在他網站上無法找到全文),他宣稱集團其他媒體已發揮即時新聞功能,未來將與既有媒體區隔,言下之意就是要與旗下電視(中視、中天)互補,那麼,中國時報你就多點電視媒體沒有的吧!拋開過去那種即時的、純粹資訊的、刊登三天後我不願再看的那種新聞,而應該是要有更多主題廣泛的專題報導(要有議題,而非僅是炒作!過去中時有做國家專題,但畢竟還是太淺,就像我高中的地理課本罷了)、深度分析、有觀點的專欄、大格局的社論、深度前衛的文化引介與評析、構圖精美而好看的新聞攝影、關於生活風格的報導(而非僅是商品堆砌出的置入性行銷)、關於國際局勢的動態,此外,拜託來點精鍊的文字與標題吧!

中時你說將瞄準高收入、高品味的讀者?那副刊的消費版每天除了LV、GUCCI的新品外,你有沒有能耐派記者去東京、巴黎、米蘭、紐約採訪時裝週秀場,給第一手資訊與真正時尚的、非關消費的報導?或用文化、設計、藝術的觀點來看待這些精品?

中國時報,在如此劇烈改變後你在未來想要給自己怎樣的格局?對公民社會的形塑與發展提供多少貢獻?我希望中時就算不能做東亞重要的「國際媒體」,至少也得在華人世界有一種公信與重量吧!釣魚台事件,站在台灣,以東亞為格局,不論從戰略、外交或經濟的角度看會是怎樣?中國時報你未來能做到這樣嗎?

我希望未來的中時能像外國的NY Times、The Guardian、The Observer一般。不是因為外國的月亮比較圓這種純媚外心態,而是因為他們確實承載著更多東西,人家常說台灣養不起這種質報、這種菁英報,但請問,經歷多次改版走到現在這步田地的中時,你不走有深度的嚴肅路線,難道還想像過去那樣改版改的絆手絆腳,最後再來次大改版把裁掉的那一半員工再裁一半嗎?

不過我另外要說的是,這次的中時改版策略,目前已經決定的是要取消地方版。我認為這很明顯是以台北觀點看待全台灣。其實台北之外的大部分台灣,是沒有像U Paper、爽報,或天母、社子島等地區的社區刊物的(有的話素質也極低),報紙地方版撇開地區性的社會新聞不談,對地方訊息、縣市市政的傳遞也是有著一定的效果在的,就算未來中時要主攻都會地區(但願不是),都會區的區域消息對生活該地的民眾難道不重要嗎?就算不能天天報導,好歹一週一份也該有吧!地方新聞不該裁撤。

最後,特別一定要說的,中時媒體集團進來大動作收購中視、卻又停掉中晚、現在中時又要大幅裁員,這些集團媒體發展的決策,到底有沒有記者或基層員工參與其中?每每都是老闆與上位者在做決策,每每失敗的後果卻都以裁員來要這些第一線的工作者承擔,而管理階層再繼續下一場失敗的改革,撤南編、關中晚、裁中時,再到今天我上中時網站卻都看不到中時任何相關聲明、對裁員後員工應有福利也交代不清,這在在顯示了,這家歷史悠久的老報紙組織之僵化與決策者之古板,倘若中時內部沒有一絲活水再灌入,縱使未來有著極具深度、廣度的新內容,也勢必裡外不得人和,而走上自毀之路。





中時改版裁員新聞(因網上無中時聲明啟事,故以此代)


中時大幅減張裁員 發行人請辭

將近五十八年歷史的中國時報,昨天宣布大裁員,中時員工指出,裁員幅度將近五成,約五、六百人。中時也將由現在的十三大張,縮為十大張,取消地方版,改版最快八月上市。

中國時報發行人周盛淵昨天中午拜會中時工會,下午召集主管開會,傍晚即發布電子信給全社同仁,宣布裁員、減張等決定。周盛淵並為此劇變而請辭。

對於裁員人數,中時社長林聖芬表示還待商議。他說,中時下一步將是先定位,決定版位方向後,才會開始談人力配備,預定七月才會確定該有多少人離開,離退案絕對會符合法律,甚至優於法律規範。

中時昨天在內部流傳的「人事精簡」案信件指出,九月一日起,每日印製張數調整為上限十大張,取消C落地方版;八月卅一日前,各單位以現有編制之二分之一為精簡目標;至七月七日,編輯部將根據所確定版面,初步決定離退同仁名單,即日起受理同仁申請優離優退。

周盛淵在信中表示,整個報業結構和廣告市場的持續衰退,紙價和原物料的飛漲,都使中時赤字持續擴大。高層經過兩個月研商,由中時董事長余建新提出「菁英報」想法,鎖定高社經地位、高教育程度、高所得收入、高度國際觀的各界意見領袖,但仍是綜合性報紙。

周盛淵引用聖嚴法師說法,「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他自己也將伴隨離退同仁離去。

中時晚間也發表聲明指出,「中時有鑑於台灣媒體生態的變化,包括各種免費、即時資訊的充斥」,決定「重新定位報紙屬性,與既有媒體區隔」。聲明中說,時報媒體集團「旗下兩家電視公司與中時電子報已經能夠提供即時、影像新聞」,中國時報未來將提供更有深度的訊息與意見,以強化報導的權威性與影響力。

消息人士指出,中時今年原本已設全年虧損額,結果還沒到年中就已達到該數額,許多人早不看好,中時內部也早盛傳將朝小型「質報」邁進,只是沒想到終於來臨。許多中時記者在採訪新聞時臨時得知消息,也都震驚不已。

民國卅九年由創辦人余紀忠成立《徵信新聞》,後來更名為《徵信新聞報》,民國五十七年更名《中國時報》。中時集團近年積極對外擴充,旗下包括電視台及旅遊等公司。

【2008/9/19/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oodf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