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先前選了一門課,授課老師一直強調她很重視學生國際觀的培養,第一堂課時就問了大家很多關於科索沃的事情,並且叫我們多聽BBC或CNN的新聞。但總覺得她的言論有些怪怪的,觸動到我心中的小小不滿,令我在她的課上時常感到不安。

        今天聽了第二堂,終於發現問題的癥結點:她所信仰的是一種膚淺的國際觀,具體表現即是諸如全世界目前有多少個國家、聯合國所承認的最新的國家是何國、冷戰從何時到何時之類…。當然並不是說這些內容不重要,而是既然要當一個強化學生國際觀的師長,她所提供的視野便不能僅停留於此。她於課堂中一再闡述她的「面對文化差異」理念,但此一說法卻是建構在「文化優劣論」的架構之下,例如她提到學校內的非洲籍交換生身上都噴了很重的香水是為了掩蓋體味,她說「我們必須理解這些黑人生在炎熱的赤道,所以汗腺會比較發達,要用濃烈的香水遮蓋;理解後我們便不會嫌人家香水味刺鼻。」但問題在於,這樣的陳述本身便已有了對他人的嫌惡在先,再提出種族生理上的理由作解釋(且帶有歧視),這是尊重哪國的文化差異?「尊重」何在?

        如果不夠具說服力,同樣跟黑人有關的例子,老師說她先前與查德交換生用餐,發現學生很不守時,話風一轉便說她覺得非洲這些國家的交換生真的都很不守時,「守時與否跟一個國家落不落後似乎關係滿大的」言下之意,不言自明;此外她還那位同學的手「長的真的跟黑猩猩一樣」,雖然撇清說「沒有任何評價,只是描述自己看到的」,但說別人手像黑猩猩,還用「真的」兩字,能不說其中包含有某程度的歧視嗎?

       到了正課,談到全球化,她舉的例子不外是:飲食全球化→台北可吃到各式異國美食、商品全球化→同學用外國品牌的手機、衣著全球化→同學買得到各國精品、感受到各國時尚。同樣的,我不否認這確實是全球化社會的景象,但這種商品或時尚的「國際化」根本無法代表「全球化」,更無法觸及全球化核心的全球分工議題。未掌握核心的垮垮而談,實在是沒搔到癢處,令人坐不住。

      其他還有例如評論阿拉伯國家「都很保守」(試問既然要理解異國之文化差異又何來「保守」評價)、論述恐怖份子製造的動亂(卻又不談論恐怖份子之所以製造動亂的罪魁禍首--美國的霸權政治)…總總令我失望至極。

      看著台下以商院為主的學生,下課開心地說著「這堂課真有趣,上國文時都快睡著了」,我心中不安的是:商院學生難道真的都是逐利為先,而放棄對社會議題的思考嗎?

      加選到其他課的話,這堂絕對退!

      非上不可的話?說不定與他來場辯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oodf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